close

《船上的男孩:九位美國男孩的一九三六年柏林奧運史詩奪金路》(The Boys in the Boat)

作者:丹尼爾詹姆士布朗(Daniel James Brown)
譯者:李昕彥
出版社:凱特文化  
出版日期:2016/02/18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榜首/Amazon.com暢銷排行榜榜首/《今日美國》、《波士頓環球報》、《美聯社》、《彭博新聞社》、《出版人週刊》、《圖書館期刊》、《書單》等各大媒體一致好評,熱血推薦!
★本書已售出美、英、法、德、荷、義、日、韓等多國版權/電影版權已由奧斯卡推手溫斯坦影業(Weinstein Company)取得!

 

◎宛如史詩般的奪金歷程,在劣勢中航向勝利,九名來自美國西岸勞工階級的男孩,在一九三六年奧運讓全世界目睹決心與毅力的真義。

故事由喬藍恩茲(Joe Rantz)串起各章節,成長於美國西北部的礦區,他是一個沒有家人也沒有未來的男孩,划船的目的不只是要找回破碎的尊嚴,更讓自己找到真正安身立命之處……作者丹尼爾詹姆士布朗被男孩們的日記與記憶猶新的昔時畫面深深吸引,藉此描寫出一段屬於那個年代又讓人難以忘懷的故事;他以雙軌式書寫,鋪述華盛頓華划船隊成軍與納粹政府準備奧運的過程,其中交織著歷史中社會變遷對於個人的既親密又沉重的影響。故事對於人性脆弱與無限可能的思索,隨著篇章交互感染,直到那種感受像一艘八槳賽艇,從你身邊呼嘯而過。

 

(以上資料與圖片皆來自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5473)

 

感謝凱特文化與金石堂提供試讀機會!

 

 

《船上的男孩》不意外的在「划船」上著墨許多,但是在本書中,划船不單純只是一項運動、一項比賽,更是一種神聖的藝術──優秀而知識淵博的造船師波卡克不使用電動工具,而是想「親手感受木材的生命」,進而將自己的生命與關懷注入其中,打造出一艘艘能夠跟著划船隊員一起奮鬥的賽艇夥伴;比賽時,同一艘船上的划船隊隊員們必須將速度、力道與氣息調整到一致,全心全意的投入比賽,忽略所有不適與疼痛。我邊看書邊想像著划船隊拚盡全力比賽的畫面,動作劃一、水花濺起、充滿生命力的賽艇跟著隊員們一起努力衝向終點……。這麼一想,划船的確兼具力與美,是運動也是美好的藝術,總能讓人屏息觀賞。

 

書中我很喜歡的其中一段是主角「喬」被選進第一划船隊後,跟著其他夥伴一起划著船慶祝,河道上只有舵手的聲音,大家的氣息與動作一致的划著;划到終點後,大家停止動作,讓賽艇滑行;而此時月光灑落,搭配著遠方的點點燈光,此時是「喬被家人拋棄後第一次熱淚盈眶。」或許是因為感受到划船的藝術性,我想像著喬跟隊員們一起划船的模樣,再想想倒映著月光的河面,心中覺得很平靜,划船的動作都變得用慢動作播放,好像要我好好欣賞划船之美一樣。突然有一瞬間,似乎覺得自己若是在那個當下、那個場景,也會跟喬一樣熱淚盈眶。

 

最讓我感動的就是與其說書中人物重視的是「划船」,倒不如說他們是認真面對自己的「生命」。尤其是每一章前面都以造船師「波卡克」的話語開場,有幾句真的很有深意,也很能打動人心呢!例如,造船師波卡克曾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人生就是這樣,問題與困難讓你更加茁壯。」不論工作、親情、愛情等出現任何挑戰,主角喬、教練,或是划船隊隊員及造船師,即使都曾有過掙扎,卻都選擇去正視,好好的面對。這種生命的態度,或許也是「划船」這項運動教給他們這樣的生活態度吧?

 

我從《船上的男孩》中讀到了那個時期的歷史與社會變遷,也感受到划船隊的隊員及教練各自的掙扎與痛苦、憤怒與迷惘,更是感動於書中的某些段落與句子。我想,這本書不僅可以激起讀者想更認識划船這項運動,更讓讀者想試著去體會划船所蘊含的藝術之美。而且,這一本傳記式的小說傳達出的真實感,能徹底的打動讀者的心,也不會太過沉悶,反而會激起自己體內的熱血,並學習如何去面對生命中的挑戰,以及對於生命與工作的態度。本來對於運動沒什麼興趣的我,也很意外自己能從中找到感動,並感受到書中人物對於生命的熱情及其可貴的生活態度。

arrow
arrow

    christinewaha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